犢牛腹瀉又稱犢牛拉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是犢牛常發的一種胃腸疾病。犢牛常在出生后2~3d開始發病,對犢牛的發育、生長、成活等有很大影響。在大群飼養時,犢牛腹瀉發生率常達90%~100%,死亡率**可達50 %以上,對奶業的發展威脅很大。
病因
犢牛腹瀉又稱犢牛拉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是犢牛常發的一種胃腸疾病。犢牛常在出生后2~3d開始發病,對犢牛的發育、生長、成活等有很大影響。在大群飼養時,犢牛腹瀉發生率常達90%~100%,死亡率**可達50 %以上,對奶業的發展威脅很大。
病因
犢牛腹瀉的發生,與胎兒發育期的條件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有關。因地區和季節等的不同,犢?;几篂a的情況也不一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
1.細菌引起產腸毒素性埃希氏大腸桿菌(ETEC)、彎曲桿菌、沙門氏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等均可引起犢牛腹瀉。而ETEC是引起1周齡內的犢牛腹瀉的主要細菌,其侵入犢牛體內后釋放一種或兩種腸毒素而導致犢牛腹瀉。產氣莢膜梭狀菌是犢?;寄c毒血癥的病原菌。
2.病毒引起輪狀病毒、冠狀病毒、星形病毒、盞形病毒、微病毒等都可引起犢牛腹瀉,而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起著重要的病原學作用。
3.飼養管理不當 引起
(1)母牛管理不當 ①母牛妊娠期間如果日糧不平衡、不全價,缺乏運動,則使母牛的營養代謝過程發生紊亂,結果使胎兒在母體內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導致新生犢牛發育不良,體質衰弱,抵抗力低下,出生后的最初幾天,幾乎都易患腹瀉。②母牛的乳房和乳頭不干凈,或用患乳房炎母牛的乳汁喂犢牛,也可能是引起犢牛腹瀉的另一種途徑。③營養不良的母牛初乳質量差、分泌少,免疫球蛋白含量低下,新生犢牛在產后幾小時內未能吃到初乳,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④初胎牛引起腹瀉發病率高。由于初胎母牛的初乳少,乳汁差,所含的免疫球蛋白濃度低;初胎母牛照料犢牛的能力差,犢牛常不能吃到足夠的初乳;難產率高,對犢牛的應激作用大,分娩時又大多需要助產,人為污染機會多。
(2)犢牛的飼養、管理及護理不良①犢牛舍過于潮濕或機體受寒:初生犢牛的體溫調節不健全,對潮濕和寒冷適應能力很弱,最易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②衛生條件不良,具有重要的影響。飼喂犢牛的乳汁不潔,飼槽、飼具污穢不潔,牛舍不清潔(牛欄、牛床久不清掃,不消毒,墊草長時間不更換致糞尿積聚而臟污等),從而增加了發病機會。③人工哺乳不定時、不定量、不定牛乳的溫度,可妨礙消化機能的正?;顒佣虏?。④喂養方法不同。據調查,如用帶奶頭的哺乳瓶或吊桶喂奶時,因腹瀉而死亡的犢牛要達到95或9.4%,而改用哺乳桶喂奶時則為6.9%.⑤哺乳期犢牛補料不當。由母乳改向飼料飼喂過渡時,斷奶過急,或補給飼料在質量上或調制上不適當,則易使犢牛的胃腸道受刺激而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⑥畜舍通風不良、悶熱擁擠,缺乏陽光陰暗潮濕等,均可促進病的發生。⑦哺乳時間過晚,犢牛因饑餓而舔食污物,致使腸道內乳酸菌的活動受孫艮制,乳酸缺乏,腸內腐敗茵大量繁殖,從而破壞對乳汁的正常消化作用。
(3)飼養規模越大,腹瀉引起的犢牛死亡率越高。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報告證實了這一點。如飼養規模在50頭的44個牛群,3月齡內腹瀉的死亡率平均為6.8%;而在150頭的15個牛群,平均為11.0%;在200~350頭時則高達21.3 %.
(4)犢牛群飼時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單獨喂養高,其原因是群飼時犢牛往往受到糞便污染,患蠕蟲病,犢牛腹瀉的發病率可高達60%,而改變為單獨喂時僅9%;犢牛如以舍內群飼為主時,常因相互吸吮肚臍或耳朵而食入被毛,被毛在瘤胃內形成毛球,引起消化不良并導致腹瀉。
4.應激引起由于新生犢牛消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發育不夠完善,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差,所以在一些不良因素,如冷、熱、噪音等的作用下常導致犢牛消化系統紊亂,發生營養障礙。例如,在人工喂奶時,精神和環境方面也會給犢牛造成應激作用并影響其對初乳牛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從而降低犢牛的抗病力,引起腹瀉。又如,當犢牛受到惡劣氣候以及大量攝人全乳等各種應激作用時,消化機能減弱,腸道內發生急劇變化,腸毒型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狀菌則易侵人體內并大量增殖,從而引起下痢或腸毒血癥的發生。
5.隱孢子蟲引起隱孢子蟲是一種原生動物(球蟲),可導致新生犢牛暴發腹瀉。隱孢子蟲常寄生在犢??漳c及回腸并吸附在腸細胞微絨毛上,只感染4日齡以內的犢牛,以6~17日齡的犢牛多發,通過消化道感染,死亡率可達30%.
癥狀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最常見的是急性腸炎癥狀,糞便病初通常是先干后稀,為淡黃粥樣惡臭便,繼之為灰白色或水樣便,有時帶有泡沫,隨后排便頻繁且多帶腥臭味,有的呈腐臭味。排水樣糞便時,往往不沾尾毛,如不注意觀察易被忽視。病程中期則肛門失禁,常有腹痛,體溫升高到40℃以上。后期體溫降到常溫以下,昏睡,其死亡率在10%左右;如發生菌血痢則體溫升高,脈搏急速,呼吸增數。結膜潮紅或暗紅,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腸音亢進,以后多減弱,有的有腹痛表現。由于劇烈腹瀉,患病犢牛脫水而迅速消瘦,眼窩凹陷,皮膚干燥,彈力減退,排尿減少,血液濃縮。如不及時搶救,可在1~3d內死亡。病毒引起的腹瀉,往往突然發病,迅速擴散流行,新生犢牛排灰褐色水樣便,混有血液、黏液,病犢極度沉郁、厭食,腹瀉過后還恢復食欲,往往因過量采食而復發。犢牛受輪狀病毒感染主要發生在1月齡以內,潛伏期為15h至4d.主要癥狀為沉郁、厭食,并發生脫水性腹瀉。發病期可持續1~8d,年齡越小,發病時間越長。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如沒有大腸桿菌的協同作用,24h即可痊愈。如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則病犢體溫升高,白細胞減少,最后可死于消化道潰瘍引起的出血性腸炎,以及局部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脾臟和胸腺內淋巴組織缺乏癥。冠狀病毒感染后的潛伏期為19~24h,其臨床癥狀和腸道病變比感染輪狀病毒時嚴重,而且即使沒有大腸桿菌并存,冠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可使1周齡以上的犢牛死亡。隱孢子蟲引起的腹瀉,表現厭食,進行性消瘦,病程長,時斷時續的水樣便,便中潛血,并含有黏液。由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腹瀉,多發生于哺乳期。病初,多呈粥樣稀便,淡黃色、灰黃色乃至灰白色。以后,有的排水樣的深黃色,有時呈黃色,也有時呈粥樣的暗綠色糞便,臭味不大,若病情嚴重時有腥臭味。肛門周圍、尾毛、飛節及股部常附有糞便。病犢體溫一般正常,或稍高或者稍低。脈搏、呼吸稍加快,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廢絕,多喜臥。此外,糞便帶酸臭氣味,且混有小氣泡及未消化的凝乳塊或飼料碎片。腸音高朗,并有輕度臌氣和腹痛現象。心音增強,心搏增速,呼吸加快。持續腹瀉不止時,由于組織、細胞缺水則皮膚干皺且彈性降低,被毛粗亂失去光澤,眼球凹陷。嚴重時站立不穩,全身戰栗。病至后期,體溫多突然下降,四肢及耳尖、鼻端厥冷,終至昏迷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