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肥胖綜合征也叫做奶牛脂肪肝或者奶牛妊娠毒血癥,主要是由于奶牛在干奶期采食過量的高能量日糧,導致體況肥胖,從而造成消化、生殖、代謝等機能發生紊亂的一種綜合表現,尤其是體況本身就比較肥胖時更容易發生。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很大程度上損害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應予以重視。
1
發病機理
奶牛妊娠后期,由于體內胎兒快速生長發育,加之無法避免的發生泌乳、分娩等生理應激,導致其所需的能量水平明顯提高,此時僅通過日糧中攝取的能量無法完全滿足機體需要時,就會發生體脂動員或者糖元異生。
如果奶牛本身沉積過多的體脂,在能量攝取較少的情況下會導致大量體脂發生動員,從而分解生成大量的游離脂肪酸,進而導致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并沉著大量的脂肪,使肝臟某些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更多的體脂進行分解,出現惡性循環,引起低糖血癥和酮血癥。后期由于血糖轉化生成肝糖元的過程被抑制,表現出高糖血癥。另外,奶牛妊娠期間如果體況過肥,使其在分娩前后消耗過多的體脂,還會導致肝細胞發生變性。
2
病因分析
飼養原因:奶牛產后過早停乳或者飼喂過多的精料而導致體況過于肥胖,加之產前胎兒快速生長發育,而產后需要大量泌乳,導致體內儲存的脂肪、糖以及其他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從而引起能量負平衡,最終阻礙脂肪從肝臟中的移除,從而引起該病。
奶牛采取混群飼養,即泌乳期奶牛群和干奶期奶牛群混合在一起飼養,甚至部分養殖戶由于沒有掌握干奶期的飼喂要求,只是增加飼料進行催奶,即以膘促奶,反而導致干奶期發生以料催膘的現象,進而引起該病。
內分泌機能紊亂:奶牛由于進行妊娠、分娩以及泌乳等,容易導致腎上腺機能減弱,造成血糖下降而引起該??;或者奶牛分娩后由于血蛋白及血糖只能夠結合較少的碘,會導致甲狀腺機能異常,從而引發該病。繼發感染:當奶?;加心承┫男约膊?,如果未及時進行治療或者管理不規范都能夠繼發該病。
3
臨床及病理變化
該病通常在妊娠奶牛分娩后的1-2星期容易發生。病牛體況異常肥胖,背脊展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徹底廢絕,體溫、脈搏通常沒有明顯變化。病牛體質非常虛弱,往往臥地不起,且出現酮乳、酮尿、酮血的現象,但按照酮病進行治療基本無效。如果病牛癥狀嚴重,在產犢后幾天就會出現高抬頭、呼吸淺表且急促以及神經興奮等癥狀。
病牛皮下組織及脂肪組織呈黃色,腹腔內的脂肪組織中有大量脂肪蓄積,并形成較大的脂肪塊,特別是腎周圍和結腸圓盤的腸系膜非常明顯。肝臟呈土黃色,體積明顯增大,質地變脆,切面外翻如同油狀,在裝水的容器內放入切下的小塊肝組織,發現在水中漂浮不沉。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肝小葉類似“魚網狀”。腎臟也發生類似肝臟的病變。
4
診斷
對奶牛的尿液進行實驗室檢測,發現pH值低于6,尿酮反應呈強陽性,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血糖和血清總膽固醇水平下降,而膽紅素和血清游離脂肪酸水平明顯提高,同時血清谷草轉氨酶活性有所增強。
5
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泌乳奶牛和干奶期奶牛必須分開飼喂,禁止突然更換飼料。根據奶牛所處的生理階段不同,對日糧營養進行適當調整。干奶期奶牛要適當控制精料量,而增加飼喂干草,注意給奶牛及時進行配種,避免發生漏配,確保受胎率提高,控制干奶期長短,防止因過長而造成過肥。
奶牛產前、產后加強常見病防治,制定血糖和酮體檢查規程,特別是要注意加強監測產前1星期至產后1天的奶牛,如果發現患酮病則要立即采取治療,防止由于動員大量脂肪而引起惡性循環,從而引發該病。一般從奶牛產前1星期開始間隔1天對尿液進行1次pH值和尿酮檢測。奶牛適時進行補糖、鈷和鈣等也能夠預防該病。
如果奶牛高產、年齡較大、食欲減退或者曾經患有酮病,可在產前1星期給每頭靜脈注射500mL 20葡萄糖酸鈣和500mL 20葡萄糖溶液,使用1-3次。產前1星期左右,每頭加喂4-8g煙酸,每天1次。產前8天開始喂服125-250g丙酸鈉或者200mL丙二醇,每天1次,連續使用15-30天。發現病牛要及時采取治療,定期進行補糖、補鈣。
同時,還要適當控制病牛泌乳量,減少能量消耗,從而有利于緩解癥狀,還能夠促進恢復。